x
首页.党务公开.巾帼文明岗
岗员邹晓月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时间: 2020-09-25   点击: 8614

岗员邹晓月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邹晓月,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从事急危重症护理工作20余年。在举国共庆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震惊了全国上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邹晓月便是其中一位“逆行者”。

           一、主动请缨,披挂上战场
          2008年512,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时间组建了爱心病房,对四川伤员进行救治。邹晓月临危受命,担任爱心病房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夜以继日地全程参与护理治疗工作。530日晚上10时左右,40位四川受灾的伤员乘坐救护车,从杭州抵达湖州。伤员们大多生活难以自理,在承担繁重的日常护理工作之余,邹晓月每天都需要带领团队对伤员们进行剪指甲、擦身、换衣、洗发等。经过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精心照护,所有伤员都平安出院,顺利完成救治任务。时间倒回2003年,作为一名普通护士的邹晓月目睹了非典疫情肆虐全国的情形,当时她觉得需要多掌握一样本领,特意向院部提出要去进修呼吸治疗师,希望可以为更多的重症患者进行专业的治疗护理,为他们带去生命的希望。十七年前的场景尚历历在目,看到今日武汉的此情此景,她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觉得自己是最应该去“前线”的那个人。大年三十,一年一度的除夕夜,虽然医院已经放假,但为了平时辛苦工作的小伙伴能多休息一天,她主动加班,完成治疗后,抽出了一点时间,回到办公室思索了一下,写了一封电子版的请战书并通过微信发给了院党委朱鸣书记,并言明如果不需要请保密信息。除夕傍晚,随着浙江医疗队第一批增援人员的出发,湖州市卫健委又发出了需要增援的紧急通知。邹晓月第一个主动请缨  ,为了表决心,随即拿了一张A4纸手写了一份请战书,用口红按下手印,扫描发给了院部。“疫情当前,我觉得我是最应该去支援武汉的人选,因为2003年非典之后,就去进修了呼吸治疗师;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是爱心病房的护士长,突发事件心理关怀我有经验;我又是一名中共党员,一直在重症监护室工作,有20多年的临床经验,责无旁贷。”推荐起自己,邹晓月理由充分。接到驰援武汉的通知,她匆匆收拾好行囊,带着家人的牵挂与不舍,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嘱托,披上“战衣”,奔赴“战场”。

          二、家书情怀 ,亲人齐支持 

          城玮吾儿:

         今日已是母亲来汉的第十天,甚是想念吾儿,母亲想吾儿也必是思念母亲。凌晨母亲想给你一点书面的文字,今日之疫情仍在胶着状态,病房10位重病人仍在生死边缘,未脱离危险,看着痛苦的病人,母亲内心十分焦急,思及你十二岁那年与母亲提及以后先持择何种职业时,母亲曾建议你学临床医学,而你却郑重地对母亲说:“我想成为一名生物医药的研究者,理由是药物研发可以同时拯救一批人”。顿觉甚是有理,想想今日有控制疫情的特效药、疫苗,我们的病人一定能脱离危险,恢复健康。我儿有如此胸襟与抱负,母亲甚是欣慰,故望我儿高中阶段发奋图强,定能势如破竹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母亲

2020年26日凌晨5时于武汉

          2019年小年夜邹晓月在获悉武汉疫情形势非常严峻,跟老公和儿子说到了疫情时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觉得自己是最应该去的那个人。儿子毫不犹豫地说:“老妈,你去吧!虽然疫情严峻,相信我们的国家很快会研制出特效药和疫苗的,只要防护措施做得好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你一定要休息好!”老公有点迟疑说:“你颈椎不好,心脏又有早搏吃得消吗?你又是个过敏体质,那么多药物都过敏,万一有什么事怎么办!如果你一定要去,那我肯定是支持的!”得到家庭的支持,邹晓月更坚定了奔赴抗疫第一线的决心,并相信一定可以保护好自己,完成使命凯旋归来。

         三、不辱使命 重任肩上担
来到武汉后,邹晓月护士长支援抗疫的地点是武汉肺科医院重症监护室,是武汉最早的一批定点医院,重症一区是一线中的一线,都是病情非常危重的患者,病人基本上都给予了ECMOCRRT治疗,因此劳动强度大,风险更高。她担任重症一区病房的组长带领14名护理伙伴进驻重症一区后马上投入工作。为了确保防护到位,进入病区工作前的准备都需要将近半小时。正如人们在网上看到的一样,工作前穿上那重重的防护服,佩戴好护目镜、口罩等。作为组里年资最高的“大姐姐”,她不仅要肩负起繁重的护理工作,更是要作为“主心骨”带领这支新组建的护理队伍坚持在抗疫一线。每次进入病区前她会给大家鼓劲,工作中总是尽力为组员解决各种问题,下班后也不忘贴心地问候与关照。除了工作强度大以外,护理人员的身心同样面临巨大的考验。一位重症患者经抢救无效后离世,管床的年轻护士在目睹了危重症患者的死亡后,处在情绪崩溃的边缘,她察觉后,立即默默来到床边,陪着她共同完成对患者的最后一次护理。重症监护室工作一般是6小时一班,马不停蹄,除了常规的治疗护理措施要及时正确的落实外,病人的全部基础和生活护理由护理人员承担,同时还不时要协助医生为病人做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协助病人俯卧位通气;协助病人床边拍摄X线…都是重体力活,工作期间能感受到身上及护目镜中不断有汗水在渗透着,但是不能喝水、吃东西,体力消耗非常大。防护服内的衣物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口罩戴的严实,时间又长,偶尔也有感觉窒息的时刻,她说:“相比起病人的生命,这些都能忍受。”因为重症病人身上有许多管路,邹晓月每2个小时帮翻身,每3个小时进行口腔护理,每4个小时进行会阴护理,每天更换各种置管处的薄膜,她说:“都是危重病人,很少能跟我说上一句话。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感谢与希望。”病人气管插管,时常要为病人吸痰,倾倒呼吸机的冷凝水,每一个动作都有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她说:“这就是逆行的意思吧。”等到换班脱下那防护服,汗流浃背,满脸压痕,每天下班面部的压力性损伤都是1期以上,双腿如灌铅般的沉重,感觉都不是自己的... 每天工作6小时后,闷得快要窒息,她说:“摘下口罩的一瞬间,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面对如此艰难,但邹晓月不畏艰险,毅然负重前行。说起困难,邹晓月总是轻描淡写,“我只是做了一份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已,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成为战‘疫’前线的一轮晓月,和战友们一起冲破黎明的黑暗,迎来温暖的春天。” 这些年来,不管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邹晓月都没有放松对职业的卓越追求。近几年,她主持及参与二十余项在研课题,与信息科合作自主研发多项临床实用软件。作为医院护理科研组组长,邹老师还指导医院护理人员和护理研究生科研申报,仅2019年协助完成市级以上项目立项16项。发表国家一级核心论文7篇,多次获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发明一、二等奖,并成功入选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培养人选,受聘湖州市“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驰援武汉期间,在重症监护室下班后邹老师反复琢磨总结,与同事分享浙江护理经验,为同事们开展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管理、声门下吸引知识培训等。抗疫期间她也未曾放弃学术钻研,申请的课题《新冠肺炎期间浙江省驰援武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与干预效果应用研究》获湖州市应急科技项目立项,发表了论文《Psychological stress of ICU nurses in the time of COVID-19》刊于Critical Care杂志、参与《ICU护理团队高效组合,打赢防疫攻坚战》统筹协调等。她还结合自身危重症护理专业知识与护理科研经验,指导当地护理人员撰写论文。与此同时,承担着4名研究生校内导师、1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邹晓月,仍不忘研究生的教育指导工作,对每个学生都谆谆教导,时刻惦念着学生的专业学习,鼓励学生探讨护理科研。

          坚守教育梦想,立德树人,为每一个学生照亮前行的路,是她作为教师最大的期盼。自2008年学校护理专业开设急危重症护理学以来,邹晓月就一直秉承“救回一个病人就是救回一个家庭”的理念。她说,她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每年节假日时,她的微信祝福总是源源不断,“感谢邹老师关心及鼓励”、“感谢您无形中激励着我去勇敢努力”、“我也成了一名像您一样的医务工作者”、“邹老师,想跟您一起分享我的悦”……每每此时,都是邹晓月作为一名教师最开心的时刻!




快捷.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