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6-21 点击: 1144
本报讯 6月17日晚,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指导下,市第一医院(附属第一医院)成功对一名严重哮喘患儿实施了EMCO,使孩子转危为安。“EMCO是体外膜肺氧合,也叫人工心肺,这一技术应用在一名不到2周岁的孩子身上,在江浙沪地区都不多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中心专家闫钢风说,这次救治体现了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重症团队的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市第一医院(附属第一医院)介绍,近年来,医院追逐着打造医学高地这一目标矢志不渝,在做强外科、做大内科、做准医技、做优护理、做精管理的学科发展规划指引下,不断提升医护人才专业技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发表SCI论文123篇,一、二级刊物论文782篇,著作14部,申请专利116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35项、市厅级209项,连续4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发展,该医院专门制定了重点专科建设规划和医学人才选拔培养方案,将平时的科研课题、技术项目、业务能力作为考核基数,通过半年一次成果汇报、一年一次专家评审等形式,激励年轻骨干在技术、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刻苦钻研。2015年至今,已陆续选拔青年英才34人,后备学科带头人22人。
除了重视优秀典型的培育,该院更是致力团队的综合培养。急救创伤、泌尿内镜、外科微创、运动损伤、骨质疏松、心血管介入、内镜诊疗、卒中救治、呼吸重症、血液透析等都已逐渐形成了专业队伍,在这些队伍中,综合了医疗、预防、营养、保健等全方位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了学科群的有机融合。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该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仅为6.67天。康复时间再提速,实现了90岁以上高龄的外科、骨科手术患者3天后可下床活动。在神经内科方面,病人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时间DNT已缩短至41分钟,相当于国家标准优秀水平。实施了800多例的冠脉支架植入术,攻破了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房颤冷冻消融术等技术难关。
目前,骨科、麻醉、血液透析、康复、口腔、急诊、护理、超声8个市级质控中心挂靠在市第一医院,该医院不仅承担全市质量标准的修订、监管、审核工作,还率先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引领全市学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经重重选拔、考核答辩,今年4月,市第一医院(附属第一医院)还成为了全市创伤救治重点学科群和心脑血管疾病重点学科群的第一、第二牵头单位,标志着医院这两个学科的技术水平已在全市领先。
“在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同时,医院也对眼科、皮肤、医疗美容、老年病、风湿免疫等专科给予扶持,努力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市第一医院表示,接下来,将在学科发展规划的引领下,进一步锤炼根基稳、后劲强、高峰尖的人才队伍,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稿件来源:湖州日报
记者 王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