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12 点击: 1323
稿件来源:湖州晚报
左肺动脉主干栓塞,两肺分支动脉栓塞,紧急溶栓后仍无法缓解……69岁的市民周大伯(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是”有点胸闷气急,竟然就被送进了ICU,出现了极为凶险的大面积严重肺栓塞,命悬一线!
千钧一发之际,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团队连夜用上ECMO,最终力挽狂澜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成功拽了回来。目前,该院重症医学科再次传来喜讯,据主任医师徐巍介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各项指标好转,已顺利渡过危险期。
事情发生在9月27日,周大伯突然出现胸闷气急,同时伴氧饱和度下降。经医生紧急处理后,他的氧饱和度仍不能维持,于是被立即进行了气管插管抢救,最终转入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
之前因为胸部多发性肋骨骨折,周大伯曾在8月底做过手术。敏锐的意识到问题不简单!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呼吸科、骨科和ICU的专家立即组织了多学科联合会诊,考虑为肺动脉栓塞。
徐巍告诉记者,果然,随后的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 提示,患者左肺动脉主干栓塞,两肺分支动脉栓塞,属于非常严重的大面积肺栓塞。
据悉,大面积肺栓塞是由于肺动脉血管内出现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严重者迅速累及整个循环和呼吸系统而导致生命危象,是死亡率极高的一种急危重症,治疗难度极大。
“因梗塞面积大,患者转到ICU时循环不能稳定(血压开始往下降),氧合需要在呼吸机设置到非常高的参数条件下才能勉强维持,床旁超声显示右心迅速扩大,肺动脉压力显著增高。”病人随时可能因为心脏负荷过重,出现严重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因病情严重,跟家属沟通后,徐巍马上联系该院血管外科为患者急诊DSA下行介入溶栓治疗。
只是,周大伯循环和氧合仍然无法稳定。救命的接力棒又转回到重症医学科医生手中。此时,已近子夜,然患者病情危重,时间紧迫。
在主任唐坎凯带领下,重症医学科ECMO小组迅速集结,取得家属知情同意后,连夜启动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抢救。
记者了解到,ECMO技术作为国际上最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它被称为重症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其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血管插管将静脉血引流到人工心肺机,经氧合后回流到静脉(V-V ECMO)或动脉(V-A ECMO),起到对重症循环呼吸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心肺支持作用,为治疗原发病、促进心肺功能恢复赢得宝贵时间。
因患者下腔静脉存在滤器,股静脉不适宜置管,ECMO团队果断决定采用V-A ECMO的治疗模式,分别在患者的颈内静脉及股动脉进行置管。
V-V ECMO、V-A ECMO治疗,虽然只是动静脉的差别,但是V-A ECMO操作需要将一根直径达6mm的导管置入患者的股动脉,难度大大增加,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致命性大出血、血栓形成等风险。
在重重困难面前,这个团队没有退缩,他们有条不紊、争分夺秒准备耗材,联系相关科室,经过不懈努力,第二天凌晨3时许,置管成功,V-A ECMO顺利启动。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顺利完成。很快,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强有力的维持。
值得一提的是,V-A ECMO置入后需要医护人员24小时寸步不离进行监护,并随时根据患者病情及血液生化指标调整治疗参数,这也是对医护人员的极大考验。
ECMO小组24小时专人值守,每日组织多学科联合讨论,调整治疗方案。期间,ICU还出动了10来名医护人员,一路在医院绿色通道“保驾护航”下,让周大伯带着ECMO机器完善了CT检查……
在患者家属的充分信任下,在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置入V-A ECMO3天后,患者心肺功能逐渐好转,成功撤机。10月6日拔掉了气管插管,目前病情平稳,处于持续恢复阶段。
“肺动脉栓塞的栓子,90%以上来源于双下肢深静脉。”徐巍告诉记者,所以他们把肺动脉栓塞和下肢静脉栓塞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综合症。骨折、长期卧床、肥胖、妊娠、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形成双下肢静脉血栓。血栓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流被带到肺动脉,从而发生肺栓塞。
徐巍提醒,肺栓塞发病十分凶险,重在预防,比如久坐、久卧之后应适当起身活动,控制饮食,控制血脂血糖,注意个人卫生等。
如果出现肺栓塞的症状,比如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并伴有腿部肿胀、疼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记者:忻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