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4-05-06 点击: 7439
一、世界哮喘日的由来
世界哮喘日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其实该纪念日自创建至今已逾时16年之久。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一个纪念活动,由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GINA)与健康护理小组及哮喘教育者一起组织的,其目的是让人们加强对哮喘现状的了解,增强患者及公众对该疾病的防治和管理。1998年12月1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哮喘会议的开幕日上,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与欧洲呼吸学会代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开展世界哮喘日活动,并将当天作为第一个世界哮喘日。从2000年起,每年都有相关的活动举行,但此后的世界哮喘日改为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
哮喘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估计,全球每20人中就有1个患有哮喘。我国哮喘患病率近年来持续增长,发病情况不容乐观。1990年我国儿科哮喘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大陆0-14岁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为0.11-2.03%,平均0.91%。时隔10年后2000年再次进行同样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城市儿童哮喘“二年患病率”(近两年有哮喘发作的比例)为0.5-3.34%,全国平均为1.54%。全球多国参加的国际儿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研究(ISAAC)对13-14岁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情况为:香港哮喘患病率为10.1%,内地平均为2.0%。在一年内,有33%哮喘患者看过急诊,16%曾住院,25%(20%)仍有缺勤(缺课),42%从未做过肺功能监测,哮喘控制情况不能令人满意。2006年由上海疾控中心组织的对上海市学龄期少年儿童哮喘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为5.92%。2010年全国0~14岁儿童哮喘的第三次流行病学调查已基本完成,上海儿童哮喘患病率超过7%。全国有近3000万哮喘患者,其中有儿童患者约1000万左右。约1/3至1/2的儿童哮喘可迁延至成人。
影响儿童哮喘发病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最相关的因素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变应原暴露的增加和遗传易感性。但遗传绝不是哮喘的唯一诱因,更无法解释近年来哮喘患病率的明显上升。如果将“遗传”比作哮喘发病的基础,那么环境问题就是“催化剂”。随着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全球大气、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食品、生活日用品的化学制剂越来越多,这些对于哮喘易感儿童都极为不利,极易引起气道高反应性,最终引起儿童哮喘发病。
二、哮喘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哮喘发作的时候,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三、哮喘有哪些症状?
具体来说,哮喘的患者,可以出现咳嗽、喘息和胸闷、呼吸困难(多呈呼气性困难)气促等表现,尤其在夜间和清晨症状加重,部分患者有季节性发作或加重的表现。很多因素会诱发哮喘,包括过敏性诱发因素(尘螨、食物、霉菌、花粉、动物毛皮屑等),非过敏性诱发因素(运动、病毒感染、冷空气、烟雾、空气污染、吸“二手”烟、阿司匹林等药物)。有过敏性疾病/哮喘家族史、过敏性鼻炎病史、过敏性皮肤病史人群,更可能得哮喘。
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 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后15分钟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绝对值增加≥FEV1预计值的10%;(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四、如何预防控制哮喘?
了解了哮喘是怎样一种疾病,进一步就是知道怎样来对付它。虽然哮喘是个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规避措施和药物治疗来减少患者哮喘的急性发作,达到预防、控制哮喘的目标,大大改善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社会医疗费用的支出。哮喘的治疗原则包括:(1)急性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如平喘、抗炎治疗;(2)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防止症状加重和预防复发,如避免触发因素、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防止气道重塑,并做好自我管理。注重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不可忽视非药物治疗如哮喘防治教育、变应原回避、患儿心理问题的处理、生命质量的提高、药物经济学等诸方面在哮喘长期管理中的作用。
哮喘的治疗方案包括长期治疗和急性发作期治疗。长期治疗方案分为5级,从第2级到第5级的治疗方案中都有不同的哮喘控制药物可供选择。对以往未经规范治疗的初诊哮喘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选择第2级、第3级或第4级治疗方案。在各级治疗中,每1-3个月审核1次治疗方案,根据病情控制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如哮喘控制,并维持至少3个月,治疗方案可考虑降级,直至确定维持哮喘控制的最小剂量。如部分控制,可考虑升级治疗以达到控制。但升级治疗之前首先要检查患儿吸药技术、遵循用药方案的情况、变应原回避和其他触发因素等情况。如未控制,升级或越级治疗直至达到控制。而急性发作期,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对初始治疗措施的反应,在原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 。
五、如何治疗哮喘?
根据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和急性期治疗方案,哮喘的治疗药物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两大类。哮喘控制药物通过抗炎作用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需要每日用药并长期使用,主要包括吸入和全身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缓释)茶碱及抗IgE抗体等。缓解药物按需使用,用于快速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症状,常用的药物有短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及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等。
需要强调的是哮喘的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哮喘防治教育与管理,建立医患之间的伙伴关系,可以实现哮喘临床控制。哮喘防治教育是达到哮喘良好控制目标最基本的环节。
另外,良好的哮喘管理是哮喘得以临床控制的重要支柱。哮喘管理的措施包括:1.建立医生与患者及家属间的伙伴关系。2.确定并减少与危险因素接触。3.建立哮喘专科病历:建立哮喘患者档案、制定长期随访计划,定期(1-3个月)随访。4.评估、治疗和监测哮喘,大多数患者通过医患共同制定的药物干预策略,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中国哮喘联盟网(www.chinaasthma.net)、全球哮喘防治创意(GINA)网(www.ginaasthma.org)等媒体传播哮喘防治信息。